每日、每年物種不斷地在地球上消失,每個生命體間皆是由食物鏈環環相扣連在一起,而人類終致會面對離開地球那日。長久以來,追求生活環境品質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環境問題在倫理上的顧慮亦是毋庸置疑的,從過去至現在我們大幅提升改造人類居住環境水準,然而卻一點一滴地改變生物圈所居住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空氣、水、氣流、土壤、氣候等,微量的環境因子變動,都攸關著整個生態圈的生死與共。人類努力地運用環境中有限的資源,卻忽視當前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義務,環保意識抬頭時,多為遭受環境反撲下的威脅所屈服的。
於中國哲學上常提倡人類與自然界需互助共處
而非以征服的方式駕馭自然環境,世界萬物包含人在內皆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若不當的開發規劃,將會促使自然生態系統變異甚鉅,生態系若無法以動態平衡的行進方式來適應外來的擾動,將無法維持其永續的發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應體悟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共生條件,因此人類欲進行文明的環境規劃時,應以嚴謹態度並尋求適當方式及速度,避免影響其他生物所棲息的環境,尊重大自然中每個生物的生存權利。此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過程中易導致污染物逸散,決策者需兼顧環境保護與產品的永續經營,因此,必須採用適當的污染防治措施,才得以符合經濟效益之管理,「人類文明」需與「自然權益」並重。
環境污染問題與生物、人類健康危害息息相關
過去許多研究調查指出一般大眾對於環境健康危害風險認知與專家學者之間差異頗大,對毒理觀念的劑量與效應之間的關係了解甚少,因此對於環境危害物質所造成的影響容易感到恐慌與不安。民眾對於環境物質對健康影響、毒理知識的不足,易影響環境決策上的問題,為了確保永續經營的教育發展理念,錯誤的環境毒理觀念,若能夠給予適時正確的知識教育,深入環境教育範疇,增進環境敏感度與價值觀,對於環境管理與溝通效率將大幅提升。
於現今社會生活中,解決環境議題,落實保護環境的行動,屬相當重要的社會實踐。除了環境倫理與教育的根本外,需實踐環境行動技能、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國際間合作,實踐環境道德與原則,保護自然界與生命體,著重於理論與實踐的並用。環境教育、倫理需著重於實踐,唯有面對實際的生活面,才允與有效的解決自然環境與生命遭受危害之議題,亦才能不斷改善現況,修正戰略。人類與環境互動互依的關係,更需積極建立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此外,亦須因應全球環境議題及其文化間的差異,以瞭解區域性與國際性的環境議題對人類之影響。不僅著重自己國家經濟發展與環境相互調和,亦關注全球環境之議題,妥善地為全球環境的永續發展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