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青:此時有機勝無機—淺談有機農業

傳統的農業以追求產量及產值為主,為確保農作物之產量及外觀品質,農民常需施用大量化學肥料及不定期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在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之情形下,可能造成土壤微生物相改變,導致養分失衡、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土壤劣化及地力降低等情況產生。而農藥施用不當,不僅影響農民健康,也對水資源、土壤及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
一、為何要推行有機農業
傳統的農業以追求產量及產值為主,為確保農作物之產量及外觀品質,農民常需施用大量化學肥料及不定期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在長期大量施用化學肥料之情形下,可能造成土壤微生物相改變,導致養分失衡、土壤理化性質改變、土壤劣化及地力降低等情況產生。而農藥施用不當,不僅影響農民健康,也對水資源、土壤及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污染。1962年卡森女士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指出人類為增產糧食,大量施用DDT及BHC等殘留性極強的劇毒農藥,破壞大自然生態,引起極大回響,亦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濫觴。然而事隔多年,人們仍然一再重複同樣的錯誤。校園內、農場中用的農藥種類比以前多,濃度比以前高,生產食物過程使用的有毒化學藥品增加到兩萬多種,若持續而不改善,則我們的生態環境將繼續受到污染破壞,而我們所賴以維生的地球將受到無情的摧殘。因此,在有志之士的推動下,有機農業乃應蘊而生。
二、有機農業與有機生活
有機農業強調『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並重視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以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之目標』。進一步而言,有機不僅是一種產業,更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 IFOAM)標榜有機農業的四大原則:「健康、生態、公平、關懷」,因此有機生活在「食」的部份強調在地食材與生產過程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在「衣」的部份以有機紡織品及不含有害物質之染料纖維為原料;在「住」的部份強調建材自然、採光通氣好,以降低對能源的需求;在「行」的部份則鼓勵步行或騎腳踏車以節約能源消耗;在「育樂」的則鼓勵有機農場之參訪與旅遊。舉凡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若能符合有機之四大原則,便是有機生活的體現。
三、有機農業與生物多樣性
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交界,境內高山聳立,地形崎嶇複雜,平地至山區溫度之垂直變化使得植物在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上,天然條件十分優越,氣候更兼具溫、亞熱及熱帶三帶,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相當豐富,並具有極高的物種歧異度及特有種比例。臺灣陸域土地約只佔全球的萬分之2.5,但是物種數量卻達全球2.5%,是全球國家平均值的100倍!生物之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食物、醫藥與工業原料,也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維持系統,如:穩定水文、調節氣候、保護土壤、促進元素循環、以及維持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此外生物多樣性也在人類娛樂、美學、科學、教育、社會文化、精神與歷史各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維繫生態系統之生物多樣性與永續性,實為發展有機農業之首要課題。由於有機農業禁止農藥及化學肥料之施用,相較於慣行農業(conventional agriculture)密集且大量施用殺菌劑、除草劑及化學肥料,一般認為有機農業對於環境較友善,且對於生態系統有較大的助益。近十年來,許多研究利用田野調查或文獻之蒐集、整理、比較等,以量化的數據探討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法在生態系統各項指標上所造成的差異。舉例而言,Bengtsson等(2005)蒐集並比較2002年之前探討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業對農業生態系統中物種之豐量(abundance)與豐度(richness)差異性相關文獻共66篇,指出施行有機農業之生態系統,其生物豐度較慣行農業平均高出30%,尤以鳥類、蟲類及植物種類最為顯著;而以單一物種之生物豐量而言,有機農業較慣行農業平均值更高出50%之多!Hole等(2005)亦利用ISI Web of Science 及Biological Abstract等資料庫,整理自1981至2005年共76篇有關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業對植物、無脊椎動物及脊椎動物物種種類數量之差異,以比較兩種不同栽培管理體系對生態系統中生物豐度之影響,其結論亦指出有機農業有助於生態系統之平衡與永續性。近期Crowder等(2010)利用數學模式分析其田野調查結果及相關文獻資料,發現有機農業不僅對於生物多樣性中之生物豐度有正面影響,對另一指標生物勻度(evenness)亦較慣行農業有較大的助益,且由於生物多樣性較高,因此有機農業提供生態系統較佳之天然蟲害控制。
四、有機農業與節能減碳
近代農業多採單一作物連續栽培,長期依賴化學農藥及肥料,雖然增加農作物產量,卻造成地力衰退和生態破壞。慣行農法造成土壤劣化、水和空氣毒化以及食品污染。工業化食品生產系統,經由農藥和人工添加劑毒害,造成癌症死亡病例劇增。慣行農法,砍伐燃燒森林開闢為牧場,造成全世界30%二氧化碳和90%一氧化氮的排放。為改善上述現代農業的缺失,有機農業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有機農業效益之一是可以不倚賴化石燃料,回收再利用當地可用的資源,使農業對生態的衝擊降至最低。當全世界都在談節能減碳,我國也應該從提高糧食自給率做起。目前政府施行錯誤休耕政策,每年花費兩百億,讓將近四分之一耕地休耕,導致糧食自給率降到30%,我們的食物70%靠進口。試想這樣的情況怎麼能夠節能減碳?一方面是四分之一耕地休耕,本來可以栽培作物吸收二氧化碳,卻讓其棄置。另一方面大量糧食進口,運輸分配過程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依據IFOAM出版之2006年世界有機農業(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資料,全球有機農業面積已達3150萬公頃,較2005年的2645萬公頃增加505萬公頃,栽培面積成長率達19%。臺灣有機農業歷經10年的推廣,受限於自然環境、法令制度及生產技術與產銷通路等因素影響,面臨農戶生產面積狹小且分散、生產成本過高、產量、品質不穩定及產銷通路不健全等問題發生,亟待解決克服。根據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的統計資料,2006年臺灣的有機裁培農戶為898戶,種植面積1708.65公頃,僅佔全臺耕地面積約0.2%,顯示有機農業在臺灣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最近美國Rodale Institute(2010)發表經過23年研究結果,有機農業可以增加 15~28%有機碳儲存於土壤中,每一農場(320英畝)農地轉為有機農業,相當於將 117輛汽車停駛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若將全美4億3千1百萬英畝農地轉為有機農業,相當於2兆輛汽車停駛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臺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過2.6億噸;根據環保署估計,到2020年時將高達4億6千多萬噸。臺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成長率高居全球第一,讓很多人都開始跟著高喊「節能減碳」了。但是,大多數人因觀念認知有限,往往變成口號或活動的工具,而非成為「有機節能生活」的實踐者。其實,生態綠化、節能減碳與從事的有機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有機耕作,使用較少水、時間、勞力,生產更豐富和健康的食物,讓所有人享受。有機很耕種容易,很簡單,成本低,又省水,有益環保和經濟。如果所有耕地都以有機耕作,將吸收40%的二氧化碳,有機農業可保護表土,有機農業可減少有毒的農田逕流,和污染水、土壤和空氣的污染物,因此有機農業對農場工人、鄰近社區和野生動物都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