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德:淺談由防災科技到民生應用

「抱歉!週二的專訪恐需取消,昨日南投發生6.3 級的淺層地震,造成多處邊坡崩塌及台21 線道路中斷,公路局二工處的應變中心已開設,我們需即刻進駐提供協助。另,在鹿谷鄉鳳凰谷附近因山崩造成堰塞湖,也需安排無人飛機前去空拍並製作3D 模型以供災情評估及提供因應對策。」
身為環保防災中心主任(註),帶領著一群熱血團隊投入防救災工作,別人放颱風假時,我們要輪值工作,別人在家躲風雨時,我們要出外執勤。協助中央政府(水利署、水保局、國家防災科技中心)與地方政府(台中縣市、南投縣、彰化縣)防救災工作,多次參與重大災害調查與復建策略擬定,包括敏督利颱風、卡玫基颱風、辛樂克颱風、鳳凰颱風、與莫拉克颱風災情調查,期盼對國家社會防救災能量提升有所貢獻。自2006 年教育部展開「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用五年五百億的特別預算補助頂尖大學,因此讓臺灣各大學在國際論文的數量上大幅增加,但卻也讓學界開始往「研究」方向傾斜,多數的大學教授躲到研究室去製造期刊論文。然而,防災領域須落實研究室之研發成果於實際防災業務,此與當下顯學致力發表理論論文有相當的差異。
「教育,國之根本,百年大計」,近年來我們特別戮力於教學,尤其是跨領域教學,於校內成立防災學程以協助同學取得未來國家考試防災職類的應考資格,成立永續環境學程以培養政府企業因應氣候變遷與永續環境所需人才。地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氣候極端異常,臺灣因颱風豪雨造成之洪水、坡地災害頻傳,政府及企業急需大量防災專長人員,防災人才為未來十年臺灣最需要的專業領域之一。永續環境學程則結合校內永續經營與氣候變遷調適相關科系資源,涵蓋環境生態、綠色工程、人文社會三大面向,以實踐永續環境經營。本學程於101 學年獲教育部「補助氣候變遷調適學分學程計畫」補助最高額金額30 萬元,102 年更因執行績效優良,教育部補助提高為50 萬元,全校已逾50 位學生加入此學程之修習。
在防災相關研究中,我們也衍生出不同的民生應用,例如「世界虛擬旅遊系統」,配合Google 街景地圖採用影像串流技術,使用者可點擊地圖上的任意2 點,即可獲得連續不斷的街景畫面與周邊環境資訊,讓旅行愛好者與行動不便者不必出國也能透過虛擬實境環遊全世界並製作虛擬相簿,而原先此發想是用於重大災情之記錄與評估。此項成果於第十六屆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Archimedes-2013)獲得金牌殊榮,也獲國內20 餘家媒體採訪報導。另一項則是為了發展無人載具空拍影像製作3D 模型以供災情評估,而發明快速影像建模技術。隨著3D Printing 技術快速提升,已經能夠印刷出許多種類的實際產品,如塑膠模型、生化細胞、藝術品……等多種生活或工業上物件,此透過時空轉換之物件列印將產生破壞性創性,也被譽作「第三次工業革命」。其中3D 內容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