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核四 核電歸零,北台灣齊聚發聲
文/圖 林新雅 從1950年代起,美國賓州的西平堡電廠是世界第一座核電廠,儘管曾爆發美國三哩島事故、蘇聯車諾比事故,甚至福島三一一核災,直到現在全世界的核電廠已到四百多座,而且仍持續增加中。然而,越來越多國家人民的聲音表達不希望使用核電,亞洲國家像日本、台灣,歐洲如義大利、德國,甚至使用核能比例最高的法國也開始有人民上街抗議。 全球對於核能發電的觀念逐漸改變 早期,核能發電被塑造成「乾淨、穩定、低成本」的能源,能源業者甚至高喊核能是可以減少排碳的一個有效方式。然而,在經歷幾次核災事故後,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掀開核電的謊言。一些核電學者或工程師承認核電是很原始且低科技的能源,利用核子分裂而生熱燒水,進而推動渦輪發電,但其可以真正使用的電卻非常少部分,其餘產生的熱全都排向大海。除此之外,若將建廠成本、燃料成本、最後拆爐成本及核廢料的處理費全部算起來,核電的真正成本至少每度六元,甚至六十元以上。更麻煩的是,直到現在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有效處理中高階核廢料,以至於各燃料池裡存放燃燒過的燃料棒帶來最嚴重的問題。 現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大家開始注重碳排放量,也有許多學者指出核能發電並非完全不會排碳,從採掘鈾、運輸鈾、提煉濃縮鈾、建原子爐,甚至到之後的拆爐、處理核廢料都必須排很多的碳,因此核電只有在發電的瞬間是不排碳的,其餘的過程都必須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核電非但不能解決減碳的問題,反而製造了更多的碳,甚至還有輻射能的危險。 日本福島核災激起台灣人反核意識 2011年3月11號,日本地震引起大海嘯,關東及東北地區滿目瘡痍,兩年來的災後重建進度緩慢,至今仍有31萬居民棲身在臨時安置所而無家可歸,難以解決的並非地震和海嘯所帶來的災害,而是核災輻射所帶來的大量汙染,這是無法短時間透過政府進行去汙及建設就得以解決的,不只空氣充斥著高濃度的輻射,樹葉、地下水、土地,甚至海洋,都測出大量的鈽、銫、鍶等有毒輻射物質,也是至今讓日本政府頭痛的難題。 反觀台灣的核電廠,根據《自然》(Nature)雜誌的研究顯示,全球最危險的三座核電廠,其中有兩座便是台灣的核一核二廠,位於台北大都會區的距離均不到30公里。而尚未運轉的核四廠,是許多台灣人民極力希望政府先就此打住的興建計畫。從1980年代提出,1999年開始興建,中間多次經過停工、重新評估、再追加預算,也曾爆出幾次工安事故及安全上的問題。長期以來,貢寮民用各種方式表達抗議,直到日本福島核災的爆發,才激起更多台灣人對核能的關注。 面臨即將來到的三一一福島核災兩周年,3月9日全台串聯台北、台中、高雄、台東四地,超過二十萬人一同站出來向政府表達廢核四及核能的心聲。位在首都的台北,至少十萬人民上街遊行,圍繞博愛特區,夜守凱達格蘭大道。 309串聯廢核活動,北台灣十萬人上街齊聲「拒核電」 北部廢核遊行活動陣容浩大,從當天下午兩點開始,於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集合,隊伍從核電災民大隊、創意行動大隊、社團大隊、親子大隊、我是人大隊及政黨大隊依序出發,路線圍繞著辦公行政中心的博愛特區,一路行經央行、農委會、環保署、立法院。在遊行隊伍中,遊行車隊上的各組織重要人物也在三個多小時的遊行中,帶領人群一起高喊廢核的口號。 圖片說明 凱道上擠滿人潮,齊聲高喊反核 | 林新雅 攝 |...
Follow Us
Were this world an endless plain, and by sailing eastward we could for ever reach new distances